花中二绝之一---芍药
花中二绝之一---芍药
芍药与牡丹自古就有“花中二绝”的美誉,人们把牡丹称为“花王”而把芍药称为 “花相”。事实上,芍药的栽培历史远远早于牡丹,早在《诗经》中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身影。《郑风•溱洧[zhēnwěi]》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于农历三月三的上巳[sì]节在清浏浏的溱[zhēn]水和洧[wěi]水之滨约会的场景,在临别“将离”之际,男子赠女以芍药,表达了对姑娘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离情。在文学作品中,芍药一登场就伴随着动人的爱情故事并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。数百年后白居易经过溱洧时,仍然放不下这份心结,留下了“落日驻行骑,沉吟怀古情。郑风变已尽,溱洧至今清。不见士与女,亦无芍药名”的诗篇。于是,芍药有一个令人伤感的唯美别称——“将离”,成为有情人离情别绪的象征。
牡丹与芍药在文人眼里既是姐妹,又是冤家。古人常常贬此褒彼,刘禹锡就是用对芍药"妖无格"的贬来彰显牡丹的尊贵。这种贬是不公允的,因为芍药是“五月花神”,花期比牡丹晚十多天,在牡丹谢后才开始开放。芍药之后就进入了夏季,春天的花朵全部谢幕。因此芍药是群芳中对春的告别之花,在群芳迎春送春的队伍中起着殿后作用,故又有“殿春”之称。为此,也有不少文人赞赏芍药刻意晚开不与牡丹争春的谦逊美德。
与“牡丹”认为“爱就是得到”的爱情观不同,“芍药”始终把对书生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,默默地暗中帮助心爱的人得到他想到得到的一切。她对爱情的理解不是“得到”,而是“给予”。
除了花期不同,牡丹和芍药的一大差别在于植株形态,牡丹之所以有“木芍药”的古称就是因为牡丹是小灌木,冬去春来可见光秃秃的枝干上萌发新芽,一枝大花独秀于枝顶;而芍药的草质茎在每年冬天全部倒伏枯朽化作春泥,它那肥壮的肉质根在秋冬储蓄营养,春天一到就从地下发出红嫩的新芽,开始新一轮的生命周期。在暮春次第开放,民谚说“谷雨三朝看牡丹,立夏三朝看芍药”,准确区分了牡丹、芍药的花期,又因为芍药花开已经是春末,还得了“殿春”的别称,取意于苏东坡词中的“尚留芍药殿春风”.
也在《芍药谱序》中说过,天下名花,洛阳牡丹,广陵芍药,为相侔埒。
最是一年花开时,
待到芍药,梦又回,
折一枝娇艳,觅天上花神。